研究成果
-
05/232025
陈良源:预期转弱背景下双支柱调控有效性研究
《经济科学》2025年第2期ABSTRACT摘 要01 北大经院学者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 董志勇、张辉、张亚光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收入了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关于经济建设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二中和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的主旨要义与时代价值,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经济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于2025年4月7日召开《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理论研讨会。师生们齐聚一堂,畅谈感想,广泛讨论,深入交流。本刊精选其中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02 预期转弱背景下双支柱调控有效性研究/陈良源、林建浩、程纪源 在预期转弱已成为各类负向冲击加速器的背景下,研究其对双支柱调控政策有效性的可能影响,有助于为政策制定和优化提供实证支撑。首先,本文基于新闻文本大数据和非完全信息SVAR模型准确识别预期冲击,刻画预期转弱现象。其次,本文基于平滑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不同预期水平下双支柱调控政策的调控效果。研究发现,在预期转弱的影响下,双支柱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受到明显制约,体现为宽松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调控作用变得有限,宏观审慎政策在调控系统性金融风险时的效力亦受到削弱。最后,本文研究结论为提升双支柱调控有效性,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提供政策优化建议。03 双边市场理论视角下的平台动态定价策略研究/ 杨补园、谢丹夏 本文构建一个包含异质性商家的两时期双边市场模型,来分析平台动态定价策略及其经济影响。理论分析发现:当允许对高、低技能商家歧视性定价时,平台在第一期对商家收取费用更低,且两类商家均会在两期参与平台;当禁止歧视性定价时,平台面临收较低费用吸引低技能商家入驻和收较高费用攫取高技能商家剩余的权衡取舍,高技能商家会在两期均参与平台,低技能商家是否、何时入驻平台则取决于低技能商家的规模和经营能力以及商家跨边网络外部性程度。本文的研究将双边市场理论应用范围拓展至经济发展领域,为更好地认识平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更科学地实施平台监管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04 政务诚信建设与商业信用供给研究/曾祥金、位晓琳 本文基于2016年国务院清理政府欠款专项督导行动,结合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半年度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政务诚信建设对民营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务诚信建设使民营企业商业信用供给增加10.53%。机制分析表明,政务诚信建设通过促进内源融资和降低预期成本两条渠道,使民营企业商业信用供给增加。异质性分析表明,政务诚信建设对民营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促进效应在外源性融资约束较小、盈利能力较强与短期偿债能力较好的企业中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务诚信建设还会促进民营企业增加长期商业信用供给,优化商业信用供给的期限结构。05 评比型治理与城市营商环境建设——来自“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证据/ 唐为、毛凯林、武嘉盟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提升市场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性因素。本文以历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评比型治理对城市营商环境建设的持续性效果。本文从市场化和法治化两个维度考察地方营商环境建设,发现全国文明城市在参评之后行政处罚数量显著提升了2.27倍,与营商环境相关的地方法规数量增加了40.0%,且上述效应在评选结束后有所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显著促进了对营商环境依赖性更强行业的创业活动,并且高技术行业新创企业数量提升了95.2%,而污染类行业则降低了37.8%。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在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提升了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规模。06 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如何促进药企研发?/ 王俊豪、单芬霞 我国医药行业市场集中度低与无序竞争长期制约医药企业创新,而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改变了医药市场竞争格局,成为激励医药企业加速研发的重要机制。本文采用强度双重差分检验国家集采的创新效应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国家集采有利于提高医药企业的创新投入。机制分析表明,由于国家集采强化了基于成本与质量的公平竞争机制,推动了医药行业市场结构重组与竞争战略调整,进而有利于提高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异质性分析显示,当企业规模较大、销售费用较低、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或属于市场集中度较高的细分行业时,国家集采的创新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家集采显著提高了医药企业的创新质量,有利于引导企业从模仿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型。07 数字技术发展、低技能劳动力行业间流动及其收入效应研究/韩民春、毛春英、乔刚 本文基于微观个体的视角考察了数字技术发展对低技能劳动力行业间流动及其收入效应的动态影响。理论上,本文构建了两部门模型进行分析;实证上,结合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与城市数字技术发展指数进行验证。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发展对不同行业的低技能劳动力需求产生异质性影响,主要由行业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决定。在替代弹性高的行业中,低技能劳动力更易被数字技术替代,促使其向低替代弹性的行业流动,并且这种跨行业流动能够带来显著的收入增长;相比之下,低替代弹性行业的劳动力和高技能劳动力受数字技术的影响较小。机制分析表明,劳动力的行业间流动及其收入变化主要由消费者偏好多样化与数字技术对不同行业的差异化替代效应共同驱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对低技能劳动力行业间流动及其收入变化的影响因个体的性别和教育水平而异。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数字化重塑劳动力行业间就业结构的机制及其带来的收入效应,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参考。08 个人所得税改革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何炜、韦章琳、张训常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利用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从生育的视角考察个人所得税改革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2018年个税改革增加了女性的劳动时间,并且生育女性的税改效应比未生育女性更加显著。机制检验表明,个税改革可以通过影响隔代抚养和家务时间来增加女性的劳动时间。此外,个税改革对于生育一孩、未受高等教育、农村户口和生育女孩的女性劳动供给的正向激励效果更为显著。个人所得税改革措施中,免征额的调整对于女性的劳动供给影响最大,其次是平均税率的减免,而专项附加扣除改革效应不显著。09 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流动人口子女随迁——来自“租购同权”的证据/ 陈铭聪、唐礼智、孙琪琪 “留守儿童”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挑战。本文基于2012—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租购同权”政策实施对流动人口子女随迁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租购同权”政策显著提升了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可能性。机制分析发现,“租购同权”政策可通过提高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以及子女照料投入,进而提高其子女随迁的可能性。此外,政策效果对于房价较高和公共基础教育供给较强地区以及年龄较大和收入较低的流动人口促进作用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租购同权”政策通过促进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带来了家庭的整体福利提升。本文丰富了“用脚投票”理论视角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也为缓解留守儿童困境和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有益政策启示。10 生育选择的分化——教育支出与同群效应/杨欣桐、李娇 当前我国提振生育政策遇冷,但家庭教育投资竞争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家庭教育支出竞争及其对生育选择的影响。首先,本文建立带有收入异质性的生命周期模型,发现“追赶琼斯”动机导致教育支出产生同群效应,增加有孩童家庭的教育支出,并进一步影响生育选择,更多相对低收入家庭因此选择不生孩子。其次,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城镇低收入家庭中存在显著的教育支出同群效应,该效应不仅会降低家庭生育一孩概率,还会降低家庭生育二孩或多孩的概率。同群效应反映了家庭教育支出决策具有外部性,为了减轻外部性的影响,应倡导教育公平和合理竞争,精准落实双减政策,以促进我国生育率的提高。11 专业化审判机构对僵尸企业退出的影响机制研究——来自巡回法庭和破产法庭的证据/徐淑丹 本文利用2007—2022年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和三重差分模型,研究巡回法庭和破产法庭设立对僵尸企业退出的影响,并结合地区司法环境数据和面板Logit模型,进一步研究专业化审判机构对僵尸企业退出概率的影响;在机制分析方面,研究政府干预对僵尸企业退出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僵尸企业退出政策对国有和高龄僵尸企业取得了较好的出清效果,但僵尸企业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第二,专业化审判机构能够显著提升普通企业生产率,但当考虑僵尸企业时,其影响则转为负。第三,机制分析发现,政府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负效应,且在不同专业化审判机构表现不同;在破产法庭,政府干预表现为融资刚性,而在巡回法庭则表现为晋升压力和融资刚性。第四,异质性检验表明,破产法庭对第二产业和大规模企业、巡回法庭对第三产业和小规模企业的僵尸企业退出具有更低的效率和更高的政府干预。最后,当司法独立性较高时,巡回法庭能够显著促进僵尸企业退出,破产法庭能够有效利用重整制度,而存在政府干预时则效果相反。研究结果表明,在破产法修订和司法改革背景下,构建有利于僵尸企业退出的司法和市场环境仍有较大空间,通过优化市场化退出机制的程序设计、司法执行力度和降低政府干预,能够有效加速这一进程。12 清代捐纳制度、捐官治理和社会冲突(1722—1911)/陈娟、李裕威、陈晓宇 清代捐纳制度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捐官群体对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构建了1722—1911年的官员履历数据库,发现捐官显著增加了其任职地区发生社会冲突的概率。研究表明,在清朝前中期,捐官对社会冲突的影响尚不显著,然至清后期,其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异质性分析表明,以中下层级为主的实官捐纳对社会冲突的影响显著为正,而捐纳功名及虚衔则未对社会冲突产生明显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捐官导致官员的治理能力下降和激励机制弱化,具体表现为粮价上涨与波动、赈灾行动频次降低和社会阶层流动受阻,对国家治理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揭示了官员治理能力在巩固政权结构、维护国家稳定中的关键性作用,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历史借鉴。《经济科学》简介 《经济科学》(Economic Science)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经济理论刊物,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经济学类)、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杂志于1979年11月创刊,第一任主编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先生担任。现任主编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教授。 《经济科学》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双百方针,繁荣经济理论,促进学术交流,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经济科学》刊载内容主要包括:宏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及应用、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
04/242025
林建浩: 基于宏观经济运行状态与企业异质性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研究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院长、中山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数据科学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数字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数字人文联合研究院副院长林建浩教授在《经济研究》联合发表文章《基于宏观经济运行状态与企业异质性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研究》。作者及单位: 田磊、蒲龙,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林建浩,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彭玉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积极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保持合理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持续实施的减税降费政策和不断扩大的支出规模已经压缩了政策空间,导致部分地方财政出现紧张局面。2024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要增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能力,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如何科学评估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效果,已成为政策制定以及企业和居民决策的重要依据。二、 主要内容和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能够拟合多个宏观和微观经济指标,用于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效果和优化路径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一旦经济运行由稳态转入增长承压状态,负面外生冲击会导致产品价格下跌,并提高受融资约束企业的占比,从而影响增值税税率下调、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扩张等政策的效果,削弱此类支出扩张政策的持续性。尽管如此,在外生冲击的情况下,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的扩张仍然具有显著的乘数效应。与此同时,下调增值税税率也能够持续拉动经济增长,只是其产出乘数已不再超过1。此外,如果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所滞后,将削弱其应有的成效;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协同配合能够显著增强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下,首次同时识别出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对积极财政政策效果所产生的价格效应和企业分布效应;二是在统一的分析框架内,对三类政策工具的产出乘数及其持续性进行了比较,并考察了政策实施时滞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影响;三是提出并构建了一个可以拟合微观和宏观数据的异质性企业DSGE模型,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量化分析工具。三、政策启示和建议 第一,扩张有利于增进居民福利的政府消费。这里的政府消费指的是能够增进居民福利的泛民生性政府支出,此类支出既可以理解为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传统民生性支出,也可理解为市场监管、公共安全等与民众福利紧密相关的公共服务支出。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政府在扩张传统民生性财政支出的同时,也要提供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能够激发中等收入群体消费需求的公共服务,营造吸引中等收入群体的舒适消费环境,以助力消费软环境建设为抓手来提振消费,增进民众福利。 第二,扩张能广泛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政府投资。即使考虑经济面临较大稳增长压力、政策实施时滞等多方面不利因素,具有明显正外部性、能够惠及众多个体企业生产经营并由此带动企业投资的财政支出依然能够有效刺激宏观经济。这类政府投资包括有利于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工程,跨区域、跨流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和新基建投资,以及能够有效改善营商环境、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相关财政支出。 第三,要保持宏观税负的相对稳定。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并考虑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平衡状况,建议未来一段时间税收政策要以保持宏观税负的相对稳定为锚,优化已经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注重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基本职能的发挥。与此同时,进一步增强税收政策的稳定性、公平性和法治化水平,以此来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刺激企业提升经营能力和竞争力。 第四,准确把握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时点。在经济增长承压期,相关政策部门需要更准确地把握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时点。要做到这一点,政策部门需要增强对经济运行态势的感知能力,迅速地识别出负向外生冲击的种类和力度,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高效决策机制,及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第五,优化财政与货币等政策的协同配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一方面,实施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债务利息成本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协同配合积极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利用好积极财政政策创造的“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时间窗口,及时高效地实施优化营商环境类结构性改革政策,持续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力,为经济长期平稳增长提供内生动力。 来源:《经济研究》2025年第60卷第2期
-
04/032025
林建浩、樊嘉诚、张一帆:信息传播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溢价——来自中国的证据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林建浩教授、博士研究生樊嘉诚与中山大学商学院张一帆助理教授合作的论文“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the Monetary Policy Uncertainty Premium: Evidence from China”在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JBF)的2025年2月刊正式发表。JBF是一本专注于金融机构和货币与资本市场学术研究的国际知名期刊,致力于促进学术界、研究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论文发表网页及JBF封面主要内容 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货币政策不确定性(MPU)度量方法,并研究了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中国股票市场横截面定价的影响。新的测度通过整合基于沟通、操作和新闻的三个方面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构建了加总的MPU指数,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捕捉中国货币政策框架下的不确定性波动。本研究发现MPU与股票回报之间存在显著的负风险溢价关系,即高MPU风险暴露的股票通常会产生较低的超额回报,这一结果在控制市场、规模和价值等因素后依然稳健。通过比较加总指标与单个指标的定价表现,研究发现信息聚合在股票回报预测中具有显著优势。最后,研究验证了在中国和美国市场中都具有相似的实证发现,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在资产定价中的重要性。 本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提出了一种新的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度量方法,整合了政策沟通、操作和新闻报道中的不确定性信息。其次,揭示了MPU对股票截面定价的影响,拓展了宏观不确定性对资产定价的影响研究。最后,强调货币政策干预如何通过不确定性影响股市收益,为理解中国市场的市场摩擦现象提供了新的证据。作者简介林建浩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岭南学院院长。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担任中山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数据科学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数字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数字人文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全国数字经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统计研究》编委、《金融学季刊》副主编、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年会理事、广东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数字经济学会副会长。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成果发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管理科学学报》《统计研究》、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China Economic Review,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等期刊,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学术奖项。担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计量经济学》负责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山大学第十一届教学名师等教学奖项。樊嘉诚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预期管理与宏观经济、实证资产定价、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金融研究》和《统计研究》;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研究生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以及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获得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优秀博士生奖学金、广东光大升学深造奖学金等奖项。
数字经济周报
数字经济周报 | 2025年第20期
一、产业动态1.重磅签约!粤港互通,开拓粤港澳大湾区数字资产交易创新服务新路径 6月17日,广州数据交易所与香港数字资产金融服务集团HashKey在香港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HashKey集团董事长兼CEO肖风及广州数据交易所董事长许晶晶代表双方签约。双方将在粤港两地政府的支持下,大力推进在广州南沙建设数字资产跨境流动创新试验区,构建合规投资者机制,探索数字资产合规发行通路、粤港澳大湾区数字资产跨境交易创新路径,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来源:广州数据交易所)2.首批政府指导定价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产品完成交付 6月21日,据央视新闻报道,首批政府指导定价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产品在福建交付。新模式和新技术促进公共数据加快进入市场。据了解,来自福建当地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部门的企业基础信息、建设用地信息等公共数据,经过脱敏开发形成数据产品,在政府指导定价管理下,完成市场化流通交易,合同金额超百万元。首批采购方为金融企业。(来源:央视新闻、上技数科)3.央行将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 6月18日,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出席“2025陆家嘴论坛”开幕式,宣布将在上海实施八项政策举措。其中包括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对于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指出,此举意在直面国际金融竞争,加速人民币全球化进程,提升我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来源:数据要素社、数据交易网)4.全国首单,数据资产证券化项目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6月17日,平安-如皋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数据资产)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全国首单在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数据资产ABS产品。如皋数据ABS发行规模为1.3亿元,优先级产品评级AAA。由于数据资产质押的基础资产占比超50%,该项目使用了“数据资产”创新标签。(来源:数据要素社)二、行业政策1.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纺织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纺织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行动、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应用行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夯实支撑基础行动等4个方面提出18项具体工作任务。 《实施方案》提出,聚焦纺织行业特点,系统梳理研发设计、计划调度、车间物流、质量管控、供应链管理等重要环节,通过典型场景的应用示例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参考。纺织工业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主要包含工艺设计、印染车间智能排产、物料精准配送、服装个性设计、产品质量追溯、供应链协同管理等方面。(来源:工信部、数字经济与商业模式)2.《杭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发布 6月20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杭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并对方案有关内容作权威解读。该《方案》指出加快推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先试)工作,支持企业参与创建行业可信数据空间、数联网、隐私保护计算、区块链、数场等国家试点。深化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新增5个公共数据授权运营领域和10个典型应用场景。争取国家数据产权登记试点,启动数据产权登记业务。(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数据要素社)3.无锡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无锡市数据条例》 6月16日,无锡市新闻发布会上,《无锡市数据条例》(简称《条例》)正式发布。该《条例》共6章49条,聚焦数据资源管理、数据流通交易、数据产业发展和数据安全与保障四大核心领域,为打造“中国数码头”、建设数字无锡提供坚实法治支撑。《条例》将于8月1日起施行。 其亮点突出体现在六个方面:深化长三角区域数据协同发展,统筹多领域数实融合应用场景建设,首次在地方立法中引入数据伦理规范要求,创新构建一体化数据资源管理机制,全链条培育数据产业生态,以及多角度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创新与安全监管协同。(来源:无锡市人民政府、数字经济与商业模式)三、研究洞察1.袁军、陈其云、梅正等:欧盟数字监管制度解析与借鉴,加快推进制度创新与合规体系建设 近日,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袁军、陈其云、梅正等人发表文章表示,欧盟数字监管持续加码,《人工智能法案》部分条款推迟实施标志其政策导向转折。其监管体系以“制度高墙+三驾马车机构+严苛处罚”为核心:通过GDPR、《数字市场法》等构筑规则壁垒,由欧盟委员会、数据保护委员会等协同监管,违规企业最高面临全球营业额4%的罚款(如Meta被罚12亿欧元)。 面对欧盟监管挑战,建议从四方面破局:深化中欧数据合作对话,推动标准认证“出海”;依托国际组织拓展数字贸易“朋友圈”,建立跨境数据信任机制;完善国内数据法规,加强对出海企业政策辅导;推动企业建立合规管理体系,加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投入,培养兼具监管法规与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提升全球竞争力。(来源: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数字中国研究院)2.欧盟发布《2025数字十年报告》 6月16日,欧盟发布《2025数字十年状态报告》。该报告绘制了欧盟为实现2030年具体目标所取得的进展。它强调了当前欧盟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成就和差距,同时向欧盟国家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它还评估多国项目取得的进展,并监测《欧洲数字权利与原则宣言》的应用情况。《2025数字十年状态报告》还探讨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因素和挑战,包括当前的地缘政治范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及其对竞争力和能源生产的影响。持续的战略依赖威胁着欧盟的经济安全和技术主权,特别是在半导体、云和数据基础设施以及网络安全技术领域。(来源:数字经济与商业模式)3.李骏、王天栋: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塑造经济增长动力 6月19日,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李骏、王天栋发表文章表示,《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4年)》显示,我国数据资源规模优势持续扩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活跃度稳步提升,各类主体加快人工智能布局投入,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进程进一步提速。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和数据要素价值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数据要素的生产、存储、计算、流通和应用等各个环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乘数效应进一步释放。海量数据资源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于丰富的现实场景,能够显著地改善传统要素的配置效率,并激发市场活力与社会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与可持续性,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为国家竞争创造新优势。(来源:国家数据局)
专家观点
行业动态
- 06/24
- 06/17
- 06/03
- 05/27
- 05/20